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我常常惊叹佛陀对世间生活的深入洞察,对人性的精妙剖析。佛陀不是一位远离世间的圣人,而是一位如莲花生于淤泥而不染的大智者。佛陀说人生有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每一个生命无论贵贱贫富都不能脱离这八种痛苦的逼迫与煎熬。从佛陀所说的人生八苦,就可以知悉佛陀的智慧来自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来自于对生活的最深领悟。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能体悟到佛法的真谛吗?应该说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思考过,但各人的答案是不同的。在我看来,在生活中领会佛法的深意,参悟禅宗的奥秘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能不经意的发现自己原来认为已领悟的佛法道理,在现实的考验下,竟非常的脆弱,甚至是不堪一击的。

  古人说顺境逆境看担当。这句也通于佛理,我们的心在顺意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扬州花”,这个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得意忘形,贡高我慢。人若在困难的境地,虽遍地是荆棘,但却能不自觉地砥砺自己的意志。

       就如越王十年卧薪尝胆,经历无数艰辛,终于有了复兴越国的大业成就。然而成功以后,不少人就会走上一条自我膨胀,腐化堕落的不归路。这个时候,已听不得—点反面的意见,也容不得一点拂逆之事。

       于是各种错误层出不穷,一步步地迈向了自我毁灭的可悲结局。所以人在志得意满时,最忌一个傲字,这个字使千古英雄走麦城,抱恨终生。

  我们在逆境的时候,是十分沮丧的,甚至沮丧到一点力量都没有的地步。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就要善于激励自己,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句前贤的名言是古往今来一切成大功、立大业的人共同经历的感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管是世间的事业,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是经历过了大的磨难,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因而在困境时,心中要充满希望,体认到正是困境造就了我们的非凡品质,磨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汉朝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故事,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例子,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

       司马迁天汉三年被下“蚕室”,受“腐刑”。面对摧残和耻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随便一死。

       他终于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著作。由此,我们看出,在困境中最忌颓废,只要能勇于振作,必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的光明前景在前。

  面对顺逆境界,我们的心是否能保持如如不动,是我们对佛法领会是否到位的关键。本来外界的顺逆是一时的因缘聚合,本非固定不变的实体。

       就像镜子映现的影像一样,好的来了,镜子不喜,坏的来了,镜子不忧,一旦我们能用心如镜,则一切的境缘不但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反而成为消磨我们习气的契机,成为我们检验自身功夫的试金石。

  在禅宗公案中有一则关于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许多人看了只是付之—笑,认为那是苏东坡的功夫没有到家,其实我们的功夫呢,恐怕比苏东坡更加不如。

       平时我们也能把空性、不嗔、无我放在口头上,可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马上就会疯狂起来,恨不得将对方置之死地才解恨,于是强烈地对抗,疾言厉色地责骂,立即表现出来。

       岂不知这正是大嗔限、大我执啊,至于空性更是没有领悟、深入到半分。台湾的慧律法师说过,在我们嗔恨心发生的时候,最低限度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继而体悟到我、人,和当下发生的事情都是空相的,这个忍辱要从最初的强忍开始,进而深深感受到根本没有什么可忍的境界。

  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里,常看到侵损常住的严重后果,但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相似的情况,对于公家的物品,我们有没有占为已有。

       比如一张纸,一桶水,一枚邮票等,当我们觉得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时,已经犯下了过错而不自知,学佛的目的是致用,就是要将佛法贯彻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融入到我们的血脉精魂中。还有有的时候,我们虽不是将大家的财物据为已有,但却是在浪费财物,不珍惜物力,不节约金钱,这也是一种不合佛法的行为。

  生活中处处有佛法,处处有禅,就看我们是否用心去体会,是否有发现的慧眼,如果用心体会了,慧眼发现了,你会说,原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