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不喜欢或价值观不同的人共事

       价值观一致的人才能更深、更长久地相处。一个事业要想做成,高层骨干团队往往需要有一致的价值观,彼此之间才能更深入的合作,更好的配合,实现共同的事业目标。而一个事情在做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不可能所有员工的价值观都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企业做得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包容性。

       如果你跟对方一接触,发现他/她不是你喜欢的那种人,或价值观与你不同,第一印象过后你立马就觉得你特别不喜欢这个人,就把他/她做了归类。实际上你的区别心也很大,只不过你们区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他/她的标准可能是按照职位高低、谁更有用。你可能更多是看这个人心地好不好、价值观正不正、是不是自私自我…… 事实上,你也是有明显区别的,只是你的标准看起来要求更高,所以很容易产生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

       我们通过修行持续提升自己的觉察力,当我们遇到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品一品别人、感觉一下别人,这种感觉会随着我们觉察力的提升而变得更加敏锐。但是品别人或感觉别人并不等于要去做出判断、去做分别、去做喜好上的选择,从而在自己的逻辑中建立假设,并在以后的相处中带着这种假设。

       品别人、感觉别人并不是为了对别人做区别,而是训练我们自己的觉察力,这个训练中觉的对象是我们自己,不是他人,这就是所谓“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工作生活当中,当我们遇到人遇到事的时候,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会激起我们不同的反应。当你有这些反应的时候,那一刻你去觉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反应?这反应从哪里来?一旦觉到了,就会产生根本性的进步。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经历都有可能是我们修行的机会。

       如果不遇到人不遇到事,我们的心情、状态一直是平静如水的、波澜不惊的状态,这时候往往是看不到我们自己现在在哪里?还能去哪里?往往在动起来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觉察到自己现在在哪里,然后看到更高的地方并努力去寻找。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遇到某个人,对方触动到我们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我们动起来,动起来我们才有修行进步的机会。这就是我们要去做事情的意义所在。遇到人遇到事情被动起来的时候,肯定是修行的机会。但到底怎样面对和选择才是修行的机会,就需要在原理上、方法上弄清楚。

       不能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笼统地说这就是修行,然后稀里糊涂地去忍受,这样并不解决问题,也不是真的把握了修行的机会。要结合《如何安心如何空》讲的原理,原理是不变的,只是你在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需要灵活地应用原理,解读原理,不能僵化地理解,更不能理解歪了。

       在状态有所觉,动起来打扫卫生,笨笨地做功夫,看见了就铆过去……作者说的这些都是实相,也都是原理的灵活解说,原理不是固化的,是有鲜活生命力的,是无比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