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净双修的一点体会

       说到禅净双修的问题,必须从宋代永明禅师写的禅净四料简谈起。

       我国汉地佛教到了宋代,禅净两宗最为盛行。永明延寿(904-975)禅师于公元961年,应吴越王钱俶之请,住持杭州永明寺(即今净慈寺),参学的大众近二千人,因此尊称为永明禅师。

       他原来是禅宗法眼宗的巨匠,著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神栖安养赋》一篇,回向极乐净土。当时他写有禅净四料简,意在接引禅人以归净土。

       所谓“料简”就是衡量抉择的意思;“四料简”就是用四句偈语来衡量抉择禅净有无的利弊关系。其第一料简即有“有禅有净土”之语,所谓“禅净双修”说或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

  对于什么是禅,什么是净,什么叫有禅,什么叫有净一类的问题,本来我也不大了解,自从早年皈依印光法师之后,屡■谆谆教示,详阅他所著的《净土决疑论》(下文简称《论》》)才对永明四料简所说禅净有无的定义和禅人必须禅净双修的重要意义有所体会。

       什么是禅?《论》说:“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灵知,纯真心体也。”

       什么是净?《论》说:“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什么是有禅?《论》说:“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者也。”

       什么是有净?《论》说:“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论》文指出:“禅与净土,睢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

       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面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论》文对“料简”所说禅净有无的抉择,必须深切体会。

       禅净双修的结果究竟怎样?永明的第一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从料简的文意来看,似乎是侧重对禅者说的。

       就是说,禅人既有了禅,更有净土,即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禅人,又复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这也就是《观经》所说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的人。这种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戴角,威猛无俦。

       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即以禅净双修而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即以专修净土而接之。无论上中下根的人,无一不受其教化的利益,此即“现世为人师”。

       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依天台判教而言,最下亦证圆教初住,也有顿超诸地、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得现身百界作佛,故说“来生作佛祖”。

       说明禅净双修能获大益。第二料简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就是说参禅虽未明心见性,却能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既生两方,亲见弥陀说法,便可顿证无生,何愁不开悟?

       如果参禅者,彻悟而未彻证,就难免如第三料简所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是以禅净有无相对料简,说明有净土的稳当和无净土的危险。

       也就是说有禅者不可无净土,而有净土不必有禅。因为照净土宗祖师们说,修禅仗自力以求顿悟,已经非常艰难;再仗自力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更是难中之难,如不归净土,就有退堕的危险;

       而修净土的人,虽未顿悟,只求仗佛愿力往生净土,生净土后,已出三界,见思烦恼不断自断,既出三界,无明亦任运而破,本性自然显现,这就不但是悟,而且是实证。

       念佛所以称为易行道,其意义即在此。净业行人必须把握这一点,方有真信切愿。但切不可好高爱胜,高攀禅净双修的美名,因根本上全不知禅。

       如果既不能修禅以求明心见性,又不能老实念佛,结果就弄成四料简最后一偈所说的那种人:“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人以为无禅无净土,就是埋头作恶不修善法的人,这样理解是不符净土教义的。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如果我们既未明心见性,又不念佛求生净土,悠悠泛泛修其他法门及余功德,感得人天福报,即不免耽欲造恶,一时失照即有堕落的危险。

       有人可能要问:永明主张有禅不可无净,有净可以不必有禅,似乎把禅与净分成两橛,但是明代莲池大师也主张老实念佛,却说禅和净土不是两回事。这应怎样理解呢?我的体会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是成佛正因,认识这种佛性是大乘佛法的入门。

       一切大乘佛法,都从此起修,禅宗净土自然也不例外,所以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莲池说禅净不是两回事,当即指此正因佛性而言。若论事修,其中就很悬殊了。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实因禅仗自力断惑证真,惑业未尽,即有退堕的危险。

       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即生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永证不退。许多禅宗大德在悟后往往归心净土。根据永明料简所说,他们就是“有禅有净土”,“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的人。

       至于专修净土的行者,只要信真愿切,工夫到时,也能亲见本性,得上品上生,也就是有禅有净。所以禅宗入手必须归到净土,从净宗入手,也能通到禅宗。中峰明本曾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与莲池所说完全是一致的。

       最后,我还想特别说明的就是印光法师说过的话:“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则妙。”永明所开示的禅净四料简,主要是对机说法。杨仁山居士说过:“利根上智方可学教外别传之法,至彻悟心源后,仍须看教念佛期生净土以免退堕。

       追随永明、楚石诸公,岂不伟欤。中下之机,唯应依教勤修,不可妄希顿悟,法不投机,徒劳无益。”可见修学佛法,重在契机。专修净土的人,即使未悟,只要愿生净土的心志诚真切,一心念佛,也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所以真歇清了说:“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机。”中峰亦说:“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可知禅净本是一家。

       谈点个人闻法修学的体会,未必尽合佛陀教旨,尚希明德有以见教。